Thursday, May 4, 2017

水蛭療法

依據古代《神農本草經》的記錄,“螞蝗主逐惡血、瘀血,破血瘕積聚”,螞蝗就是水蛭的別名。明代神醫李時珍也認為,乾燥後的蛭類,含蛭素、肝素等成份,有通血、通經、消積散結、消腫解毒的功能。 
2000多年以前,印度也有人利用活生生的水蛭吸去病人體內的淤血,處理毒蛇咬傷、燒傷以及眼科疾病。 
到19世紀初,歐洲的水蛭醫療大流行。文獻曾介紹過一位名叫格拉斯的大夫,一次就使用80多條水蛭替人治病。在多數情況下,水蛭確實對炎症和疼痛等症狀,起了實際抑制作用。 
雖然19世紀初人們對水蛭療法已經轟轟烈烈,但那時候還沒有人能夠解釋,水蛭為什麼能清除傷口的淤血,為什麼會緩解疼痛。憑著經驗、實驗,水蛭就這麼胡搞瞎搞地用在大大小小的治療之中。 
隨著科技的發展,關於水蛭的各種瞭解越來越詳細,人們漸漸知道,它們屬於寄生蟲的一種,要靠吸食動物或人類的血液為生。在它們的口腔中長著三個顎,一個顎在背面,兩個顎在側面,形成三角形。顎面上密佈細齒,一旦遇到獵物,水蛭就會先用頭部強有力的小吸盤吸在對方身上,並用數百顆細碎的牙齒咬開對方皮膚。在撕咬的過程中,水蛭分泌一種黏性透明唾液,有高效能的麻醉作用,被撕咬的人或動物只會感受到一點點微觸感,或者完全一點感覺都沒有。 
在吸附過程中,血管擴張素和抗凝血素也會同時從水蛭口腔中泌出,它們混入血管,讓血液源源不斷地吸進水蛭體內。為了儘可能的多吸取血液,水蛭會一邊吸血,一邊撒尿,拼命濾除血液中的水分。饑餓的時候,一條不足3釐米長的水蛭,只需20分鐘就會吸食10毫升左右的血液,吸血量竟是自身體重的2.5~10倍。吃飽喝足後,它們會主動放棄撕咬。這個時候它們的體積也會比原來增大幾倍,變得圓滾滾。這樣一頓飽餐可以讓它們在之後的幾個月內不吃不喝,最長可以維持兩年。 
水蛭一旦開始吸血,它們的身體就自然會分泌麻醉劑、血管擴張素和抗凝血素,以利吸血順利完成。也就是這些抗凝血水蛭素,讓它能夠在現代醫療中作出貢獻。 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